240316 思考的基本法則(一)

獨立思考:

  1. 兼容這些素材,不被他們所欺騙

「猜測」、「本能」、「感覺」
再不確定中探索

已知有些時候

素材:需要通過生活、實踐去取得的

邏輯的思考性,容易有非黑及白的必然關係,所以有可能反而成為思考的限制。

定言三段論

概念:包括一切名詞,是人在思想中用以代表「實際事物」或「不矛盾的組合」者。在此概念主要指的都是「實際事物」。

  1. 外延:代表對象、現實存在人現在過去未來
  2. 內涵:如何理解意思、本質

「不矛盾的組合」:想像的事物、電影

用是、不是去看關聯性
主詞S:可以移動
謂詞P:用來表述主詞
S是P
S不是P

全稱肯定:承認兩者有交集是存在的,以及主詞,不是謂詞的主詞是不存在的。

  1. 所有人都會死
    否定
  2. 不會死得人不存在

全稱:決定東西存不存在

特稱:有些東西
有些人是男生
有些人不是女生

ex: 一般的批評:有些時候是特稱,所以不是否定我整個人(全稱)
有些東西不想承認他,但被他人看到。

用全稱思考的人,非黑及白謬誤的方式。(這類的人(自以為是)遇到不一樣的,他會覺得你錯)

找藉口:只講部分的事實,用了特稱
問:只因為這件事情,所以...嗎?(破解

有些時候我們會把特稱當全稱(大腦常用的方式

行為只是一部分,但不代表一切

我愛一個人,但不一定要接受他的一切。

價值的判斷標準:
ex 心不心安?

使用中介的判斷

用大中小的條件去判斷

去看某個條件,是不是符合的。

有本質才能去進一步去判斷(本質判斷依據

與枚舉法:
ex:
真誠的行為、條件
什麼是、什麼不是

最後推論出本質(共通點)
抽象原理->落地的行動行為想法

弄清楚一個人,你可以選擇怎麼對他,而不是應該怎麼對他(ex 改變他)

打破人性(朦朧比較好?(看清楚好嗎?(我要怎麼對待一個人?

自我認同不用套用的自己所有行為

我是誰 我的本體是什麼

心得:

老師同學好,以下是我的心得:
了解到全稱與特稱的差別,讓我發現原來以前有些人講話都講一半特稱,把他自動變成全稱,把部分事實當成全部事實。
也了解到邏輯上,如果要套用到人身上,去了解一個人,會面臨的一些想法,家人、朋友,朦朧也許是逃避,很多時候其實都些跡象可以看出來,那個人的本質,但自己會選擇看不見或是只看到特定的面向。但最後選擇要怎麼面對一個人是自己的選擇。過程中許要跟自己對話,因為重要的人、在乎的人再某些行為價值上可能是不同的,那自己要以什麼樣的形式去面對是值得思考的。重要的事,要釐清自己價值與關係間的取捨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營造的。哪些關係是因為自己的對於那個人的特稱行為,讓他的重要度失衡,真正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,距離近了,有些東西會變,以靈的層面來說,能量是會被影響的,以心智層面來說,語言也會影響。所以古人云:「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」,如果把自己浸淫在不符合價值的環境,自己會不斷內耗與外界摩擦,漸漸的會失去自己的鋒芒。
身為理性的人,我之前很多事物都會想要找個標準去衡量,想要找到那唯一的東西(全稱、非黑及白),但很多時候,是要在生活中去應證,找到適合自己的度與準則,現在比較常通過測試(小的行動)去看自己喜歡、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價值,比起之前瘋狂的找知識問他人(外尋),更加的踏實與落地,這些小行動就像資料庫一樣(ex: 案例、判案) 成為未來我在面對一樣的事件時的參考依據,或是其他事件的類比材料。
很多時候會想,一個個枚舉,條件、是\不是,這樣去構建出一個本質的判斷依據,是否太慢?(慢,讓我焦慮,感覺在思考時,時間還是不斷流逝。
如何有計劃性的提高引發自己思考的東西?(有質量的
過往經驗,無效的社交真的浪費很多時間,有種渴求、陪伴的那種感覺,講話也是附和,也沒有自己的想法。
覺得可能卻沒有效率的方式,去服務業兼職,快速的看到各種人,但可能會非常消耗內心。(也許之後研究一下哪種服務業是可以結合自己興趣的。)也許是跨出疆界的一種方式。
對於人的掌握,我完全沒有自信,不知道什麼樣的行動是好的,也不知什麼樣的距離適當。也許接觸更多人會。